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珞珈问道 | 王润泽:信息时代新闻基础研究的问题导向和路径创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01 作者:CSMD 来源:CSMD

 

10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应邀发表讲座《信息时代新闻基础研究的问题导向和路径创新思考》。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肖珺教授主持。

图1 王润泽教授讲座中

王润泽教授以历史的眼光切入论题。她指出,既有的新闻学知识体系是工业革命后诞生的、以文本为核心的,其职业伦理与生产标准带有工业化的色彩;其中,新闻实践被窄化理解为业务和实操。可以以重思新闻实践为线索,重构信息时代的新闻学知识体系。

回顾学术史,詹姆斯·凯瑞是新闻实践史的先行者之一。凯瑞首先反思了美国新闻史研究中的辉格史观(将美国新闻史描绘成争取新闻自由、走向民主繁荣的历史);进而转向聚焦实践的全面的历史研究,如新闻技术史、商业史、社会史、媒介史等。新闻由此被视为“人类构建世界的一种主体性实践”,并在美国社会语境中和“民主、文化行动和公民权利”相关联。

王润泽教授认为,新闻实践史也应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史学基础。应从革命史、现代化史、本体史等范式,进一步转向实践史范式。具体而言,从物质性、过程性和能动性出发,考察新闻传播构建新闻世界的主体实践,解释新闻实践如何塑造群体认知,并构建新闻传播行业和从业者自身。其中,有三个层次值得研究。

其一,新闻学的重大基础理论与概念的知识社会史。从文本的新闻延展到文化、实践的新闻,新闻落脚于对新闻世界(观念、主体、路径、对象等)的改变。以新闻真实为例:真实在实践中具体地构建,在政治新闻中指向权威来源的真实,在战争新闻中指向希望的真实,在社会新闻中指向要素的真实,在科技新闻中指向认知的真实。再以新闻价值为例: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在长期实践中被提炼和归纳,因此也会在实践形态的变化中而不断改变,这意味着要情境化地与动态地理解新闻价值。

其二,中国特色新闻实践中的重要理论的凝练。例如,新闻的人民性;以沟通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以教化为目的的新闻传播功能;新闻自由的中国实践;新闻客观的中国理解。这些理论话语根植于中国新闻实践史,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活动的各种情境,朝向更具普遍性和开放性的理论建构。

其三,新闻传播学科元问题的创新。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以体系化的信息传播为取向的实践活动,如何通过影响人的个体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促进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体系自身的进化。可能的回答是:新闻的本质在于对话和沟通,其基础在于事实,其意义在于共识,而新闻世界里的实践与人的个体解放、群体正义和社会公平相关。

从主体性实践的视角出发,王润泽教授建构了“新闻世界”的概念。新闻世界指通过新闻生产传播与新闻接受互动过程,新闻接受者选择性构建出来的主客观世界比较统一的强调主流价值和尊严的时空环境。新闻世界的主体以个体的人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同频共振的主体人群;客观世界的真实与存在是新闻世界的物质基础,价值观和文化观是新闻世界的粘合剂。

在新闻世界的视域下,新闻实践的意义在于调整或修正人的社会关系,构建人类新型关系(如政治关系、阶层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价值关系)。其中,新闻世界通过“对话和沟通”提供“合法的”“社会共识”标准,吸引人们认可和接受“社会共识”,同时也存在被“社会共识”异化的现象。此外,新闻世界是否可以、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和沟通”推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也有待思考。
图2 讲座现场

讨论

林川(海燕策略线路1博士生):新闻世界是否像“茧房”一样,存在封闭的、同质化的风险?

王润泽:“信息茧房”指向对信息社会可能的封闭性的批判。“新闻世界”的问题意识在于勾连新闻活动主体的主客观世界,它有构建“茧房”的可能,也有打破“茧房”的可能。例如,人们可以更自觉地掌握算法知识,利用算法机制,或寻求摆脱算法机制。新闻世界基于新闻实践,人们通过反思性新闻实践,朝向个体解放的目标。

李龙腾(海燕策略线路1博士生):理论化中国新闻实践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话语的同时,也形成了与西方传媒规范理论的对视,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是否要在实践共通性的基础上建构相互兼容的规范?

王润泽:不同新闻规范来自于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差异化的新闻实践,从实践上看,欧美的新闻规范与中国的新闻规范差异很大,以西方规范来解释不断变化的中国新闻实践的时候,会形成多重错位,导致“做的人”“看的人”和“管的人”都不满意。因此,给出一个自主的解释框架是很迫切的一件事。这需要我们不断追本溯源,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杨丹(华中农业大学讲师):您对于社会共识的论说很有启发性。我在做品牌出海的调查时,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团队在美国媒体环境中做公关时,会遭遇媒体的实际上的规范性差异,使在国内时通用的媒体公关方式失效。

崔笑宇(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您激发了我的思考,向您求证:新闻世界的概念相较于信息茧房,更强调受众自主性、行动力和判断力,用户在形成自身的新闻世界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情感补充,还形成了一定的动员力和行动力。

王润泽:谢谢你的回应。新闻世界确实强调了主体的选择性接受。

图3:提问交流

(左上:杨丹;右上:林川;左下:崔笑宇;右下:李龙腾)

肖珺(中心副主任):我认同您所强调的实践的概念。新闻场域中主体的节点和位置不同,对新闻功能和需求不同,对新闻的思考也会有差异,但对于新闻实践可以改造世界这一点,人们是有共识的。新闻研究的实践转向,要求我们寻求实践智慧。在新闻世界的构建动态中,每个个体以主体性的姿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与他所处的世界再次关联起来。由此,世界的苦难和新闻回避等问题,也可以从主体选择的角度形成更丰富的理解。

王润泽:信息回避也是信息社会的传播关系建构中的一面,是值得深思的。

单波(中心主任):从新闻实践史的角度创新新闻学具有某种可能。在您的论述中,作为中介化的、诠释的、交流的新闻世界,是可以贯通起来的,而数字时代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这些可能性也将延伸到世界范围的地方之间的交往之中,融入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当然,这些可能性的实现,也取决于理论主体的自主性和反思性。

图4 讨论现场


图5、6 讨论现场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海燕策略线路1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