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中心新闻|基地重大项目“数字时代的跨文化记忆与认同研究”开题评审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09-26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23年9月16日(周六)晚,基地重大项目“数字时代的跨文化记忆和认同研究”开题评审会在海燕策略线路1新闻与传播学院229会议室召开。海燕策略线路1主任单波教授担任评审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复旦大学白红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楚洁副教授、《新闻界》副总编辑杨国庆担任评审专家,复旦大学李红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德宝教授、四川大学刘娜副教授线上参会,海燕策略线路1新闻与传播学院曹皓副教授线下参会。项目主持人、海燕策略线路1研究员吴世文教授汇报了课题设计与研究进展,入会者就课题设计和研究进行了热烈讨论。

 

图1 开题评审会现场

 

单波教授对各位专家入会指导表示感谢,希望借此机会为项目的完善和开展集思广益,拓展学术交流的空间,深耕顺应国家需要、富含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并预祝课题组取得突破。

 

图2 单波教授发言

 

接下来,吴世文教授代表课题组对项目设计与目前进展进行了汇报,介绍了项目子课题和团队成员,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结构和基本内容、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创新点、拟取得的研究成果与进度安排等。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时代的跨文化记忆与认同研究”基于跨文化记忆的生产和传播视角,关注记忆的跨文化问题,致力于通过经验研究丰富、发展数字记忆、跨文化记忆与认同等理论,进而寻求破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共同记忆的生产与认同建构的问题,为发掘、利用有关我国的跨文化记忆提供智力支持。

 

图3 吴世文教授汇报课题设计

 

随后,入会专家进行了开题评议。李红涛教授从自己的记忆议题研究谈起,强调对记忆跨文化转向的考察,首先需要梳理清“跨文化”“全球化”“世界主义”等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其次需要关注到其背后对于“民族主义方法论”的反思与批判,探寻其中的破局路径。

相德宝教授认为课题需要进一步讨论跨文化群体的差异性,可以通过深度访谈等方式,揭示记忆的多变性与生成性。

刘娜副教授希望课题能够关注到“生活记忆”在跨文化记忆与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微观的记忆互动可以为跨文化认同提供基础。

 

图4 李红涛教授、相德宝教授、刘娜副教授视频发言

 

白红义教授联系新闻学研究,谈到记忆的研究路径,强调课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记忆与认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关注记忆在不同边界中的流动方向。

 

图5 白红义教授点评

 

刘海龙教授强调跨文化记忆与认同研究的推进,需要挖掘具备代表性与解释性的关键事件、关键议题,通过案例带动理论的突破。此外,对于跨文化记忆过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推进。

 

图6 刘海龙教授点评

图7 陈楚洁副教授点评

 

陈楚洁副教授从符号与代际的视角,为课题的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呼吁关注跨文化记忆中的代际变迁与符号更迭。

 

图8 杨国庆主任点评

 

杨国庆副总编肯定了本课题的理论价值,以及在对外传播中的积极意义,强调需要对认同的概念进一步细化,以推进记忆与认同的相关研究。

 

图9 姬德强教授点评

 

姬德强教授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入手,指出跨文化记忆中也存在对抗性的语境,以及极化的表达,这些记忆中的对抗如何阻碍跨文化的理解,值得深入探究。

最后,单波老师再次感谢专家们对课题提出的宝贵意见。他认为,此次会议既是一次高效务实的论证会,也是一次生动鲜活的研讨会,希望课题研究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成果。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海燕策略线路1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